灣區英文報章華裔專欄作家華天鳳。 世界日報記者李秀蘭/攝影
分享


華裔移民來美逾百年,華裔逐漸在各領域上擔任領導角色。但在美國新聞界工作的華裔仍然只是少數中的少數,特別在報紙等印刷媒體,華裔新聞工作者只占極少數的比例。

目前在「舊金山紀事報」(San Francisco Chronicle)擔任專欄作家的華天鳳(Vanessa Hua),更是整個灣區唯一的主流報紙華裔專欄作家。



創立於1865年的舊金山第一大報「舊金山紀事報」,153年來曾任職記者及編輯的華裔只有十多人。但時至今天,華裔在舊金山市的人口比例已躍升至三分之一,日落區、肖化及訪谷區等地區的華裔人口更達到一半。

就算在家裡,華天鳳也是少數中的少數。華家的成員不是科學家就是工程師。華天鳳的事業發展是由「舊金山紀事報」當記者出發,服務八年後離開,轉任作家。相隔近十年後再回到紀事報擔任專欄作家,並出版了兩本個人著作,包括剛於今年暑假出版的小說「星河」(A River of Stars)。

博客來網路書局她說:「我對華人社區的關心,與我的家庭及成長經歷有密切關係」。

以下是訪談內容:

記者問(以下簡稱問):記得兩年前妳的第一本書「騙局及其他機遇」(Deceit and Other Possibilities)面世,兩年後的今天再出版第二本著作「星河」。妳不只是專欄作家,還致力於個人創作?

華天鳳答(以下簡稱答):是的。回想11年前(2007年)我決定離開「舊金山紀事報」時,就是想轉換跑道,走創意寫作之路。當年我在史丹福念大學時,已一口氣拿到了大學學位及大眾傳播的碩士學位,但我仍然想回到學校進修。兩年後找在河濱加大(UC Riverside)拿到一個創意寫作的碩士學位。

所以我辭去記者的工作後,曾離開了灣區幾年,專攻寫作,改當自由撰稿人,為全美不同的雜誌及報紙撰寫文章及特別報導。

我要感謝出版商對我的支持及信任。兩本書的內容都圍繞華人社區及移民故事。兩年前出版商安排我同時到華府、紐約及洛杉磯三個城市宣傳我的第一本書。今年的「星河」獲得出版商擴大宣傳,到全美各地舉行新書發表會。出版商對我的寫作題材的支持,讓我感到鼓舞。

:除了妳的兩本著作外,每周五大家從紀事報上看到妳的專欄文章,也是常寫華人社區?

:我對華人社區的關心,與我的家庭及成長經歷有密切關係。我的父母就是來自台灣的第一代移民,他們對我有深遠的影響。過去念初中及高中的時候,每年的暑假我經常是在台灣度過。此外,我曾在紀事報當記者八年,報導了許多華人社區的消息。讓身為華裔的我,對華人社區的議題更感興趣。

博客來網路書店

中國孕婦來美生產 催生了「星河」



兩年前的第一本書是短篇小說。今年出版的「星河」則是長篇小說。雖然「星河」今年才出版,但我已於六年前開始構思寫「星河」。

六年前我正好在懷孕中。「星河」的主角是一名由中國來美產子的孕婦。她原來是中國一家工廠的女工,與工廠老闆博客來有婚外情。工廠老闆的妻子已為他生了三個女兒,老闆以為女工可為他生個兒子,於是安排她到洛杉磯生育,藉此為兒子取得美國公民權。

六年前中國有許多孕婦專程來到美國生育,住在月子中心裡待產,引起英文媒體的注意報導,懷孕的我也關心起來。我很同情這些獨自來美待產的婦女,她們離開丈夫及家人遠道來美,就是為了取得出生公民權。從孕婦的立場看並不好受。

「星河」是小說,並非真實故事。我編造故事,加入一些曲折及幽默的題材。書中的女主角來美後才發現她胎中懷的是女兒,不是兒子。她擔心女兒的父親不喜歡,她也不習慣月子中心的種種進出限制,於是從月子中心出走,跑到舊金山華埠來。

我一直相信記者和作家可更容易改變社會,這是我立志投身文字工作的最大目標。我的專欄文章內容很廣泛,不只有華人社區,還談到親子關係、母親及婦人議題等。

「我是家裡少數中的少數」



:妳從小就愛寫作?

:談到我的成長故事,我又是家裡少數中的少數。我的父母是早年在中國出生、遷到台灣長大的一代華裔。母親畢業於北一女(台北第一女子高中),然後進入台灣大學,再來美國念研究所。母親是農業科學家,父親是結構工程師。

父母有三個孩子,我是老二。姊姊是環保科學家,弟弟也是工程師。全家只有我的工作與科學沒有任何關連。不過,我的祖母是詩人,這可能也是家族遺傳基因。因此父母一直很支持我選擇自己喜愛的事業,走文字之路。

從小我就愛看書及寫作。進入史丹福大學後,我選擇主修英文。在史丹福大學念書四年,我參加了校園報紙的編採工作,充當記者及編輯,所以我決定在史丹福大學修讀大眾傳播的碩士學位。

:主流英文報紙的華裔編採人員很少,華裔很難獲得主流媒體的聘用嗎?

:以我的個人經驗來說,我進新聞界的路途是十分順利。我相信與大家求職時是否能有效推銷自己很有關係。我仍在史丹福大學念書時,都向不同的報紙申請暑假實習的機會,結果每次我都成功了。

我曾在「洛杉磯時報」及「沙加緬度蜜蜂報」工作實習。最後我選擇了「舊金山紀事報」,因為灣區是我成長的地方,我希望在灣區服務。

我在紀事報服務八年後(1999至2007年)離開,決定重回學校追夢,希望提升寫作技巧,我選讀了創意寫作的碩士課程。

「我向紀事報提出採訪亞裔消息路線,紀事報就同意了」

:在「記者」和「作家」之間,妳比較喜歡後者?

:兩者我都喜歡,其實記者與作家的工作有許多共通地方。兩者都是文字工作,都可產生重要影響力,改變社會。我認為記者和作家是影響社會的最快途徑。

回想我小時候充滿好奇心,對許多事物感到好奇,總是希望可找到答案。我對新聞工作的熱愛是與生俱來,也是我踏入社會後的第一份事業。我的父母是科學家及工程師,何嘗不是來自好奇心的驅使,他們透過工作去找尋答案,這只是形式的不同。

我在紀事報當記者時,因為沒有專跑亞裔消息的記者,我主動向紀事報提出這條採訪路線,紀事報就同意了。我曾撰寫不少華人社區的專題文章。

:妳如何由記者轉任專欄作家?

:兩年前紀事報的專欄作家群有變動,紀事報就邀請我加入。目前紀事報是安排每天由不同的作家輪流供稿,我的專欄文章是每周五見報。紀事報的目標是希望透過不同的作家為讀者帶來更多元化的內容。我樂於參加,這也是我的一項新嘗試。

讀者來函打氣 「我深受感動」



雖然同是新聞工作,但專欄作家與記者扮演著不同的角色。前者是作家個人的意見,記者純粹是客觀的報導。至今我寫專欄已超過兩年,經常接到讀者的來信支持。

我曾收過一位白人讀者的來函,他在信上寫道:「我不是婦女、我不是華裔、也不是母親,但我仍然很愛讀妳的文章。」對於讀者的回響,我深受感動。雖然亞裔是美國成長最迅速的族裔,但至今亞裔未在主流社會得到應有的重視。

:妳是一身多職,一對雙胞胎兒子的母親、寫書的作家、每周交稿的專欄作家。妳如何運用時間?

:我的母親仍是上班的職業婦女,帶孩子要靠保母的幫忙。現在兩個兒子上學了,我就利用兒子上學的時段寫作。為了專心寫作,多年來我加入舊金山一個作家團體,集體租用辦公室。

這個由作家合租的辦公室設在舊金山南市場區,各自有獨立的辦公室,一方面可互相支持交流,也讓我專心寫作。兒子下課後,我的時間就回到家裡。雖然每天的時間緊湊,但十分充實。

灣區英文報章華裔專欄作家華天鳳的作品。 世界日報記者李秀蘭/攝影
分享
灣區英文報章華裔專欄作家華天鳳的作品。 世界日報記者李秀蘭/攝影
分享

9301A4338458195B
arrow
arrow

    yqw46ec42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